說起故宮最大、最宏偉的宮殿,大家都不陌生吧,那就是太和殿,也就是大家口中的“金鑾殿”。今天我就帶大家全面了解一下太和殿。
一、概述
太和殿俗稱“金鑾殿”(圖1),是紫禁城前朝三大殿中的正殿。太和殿是故宮古建筑群中最高大、裝飾最為富麗的宮殿,也是建筑等級最高、規(guī)模最大的宮殿,是明清兩代統(tǒng)治者舉行重大典禮、發(fā)布號令的地方。它的布局、構造、裝飾都代表了中國古建筑技藝的最高成就,是研究古建筑知識和了解明清政治文化的重要場所。
圖1 太和殿
二、歷史沿革
1420年(明永樂十八年),三大殿建成(奉天殿、華蓋殿、謹身殿),太和殿當時稱為奉天殿;次年,三大殿遭雷擊焚毀。
1440年(正統(tǒng)五年),三大殿重建完成。1557年(嘉靖三十六年),紫禁城大火,前三殿、奉天門、文武樓、午門全部被焚毀,至1562年(嘉靖四十一年)才全部重建完工。建成后,三大殿改名為皇極殿、中極殿、建極殿。
1597年(萬歷二十五年),紫禁城大火,焚毀前三殿、后三宮。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(天啟七年)才完工。
1644年(崇禎十七年),李自成軍攻陷北京,放火焚燒紫禁城,明朝滅亡,三大殿被毀。同年,清順治帝進駐紫禁城,建立清朝。清順治二年(1645年),太和殿重建,三大殿改名為太和殿、保和殿、中和殿。
1679年(康熙十八年),太和殿失火焚毀。至1695年(康熙三十四年)重建。此后歷經明清兩朝幾百年,太和殿逐漸破敗,瓦片脫落,構件腐朽,彩繪褪色,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。因此,故宮博物院于2006年開始對太和殿進行修繕,歷經2年,2008年修繕完畢,修繕后的太和殿金碧輝煌,美輪美奐,重新煥發(fā)出昔日的光彩。
三、功能用途
很多的人以為太和殿是用于皇帝上朝的地方,其實并不是啊,太和殿只有舉行重大典禮的時候才會用到,實際使用次數(shù)很少,它更多的是皇權的象征意義。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有兩個,一個是太和門,另一個乾清門。乾清宮、養(yǎng)心殿也曾作為皇帝召見大臣,商議國事的場所。太和殿主要是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,每年的元旦(現(xiàn)在的春節(jié))、冬至、萬壽節(jié)(皇帝的生日)三大節(jié)以及皇帝登基、大婚、冊封皇后、公布進士黃榜(俗稱金榜)、派將出征等重大慶典活動都在此舉行。
四、建筑特征
太和殿坐落在三重漢白玉基上,面闊11間,進深5間,長64米,寬37米,建筑面積2377.00㎡,高26.92m,連同臺基通高35.05m,為紫禁城內規(guī)模最龐大,也是等級最高的建筑。
太和殿的建筑形式為古建筑等級最高的重檐廡殿頂(具體介紹見故宮古建筑的屋頂形式——廡殿頂),正脊兩端安有高3.40m、重約4300kɡ的大吻(也叫龍吻,圖2),寓意滅火取水。垂脊安裝有十個脊獸(圖3),成為我國古建筑裝飾等級最高的獨例。中國古建筑的屋脊一般都會設置有脊獸,數(shù)量以奇數(shù)為主,最高為九個,唯太和殿有十個脊獸,成為了古建筑等級最高的典范,突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。垂脊從下到上,第一個為騎鳳仙人,后面十個脊獸依次為龍、鳳、天馬、海馬、狻猊、狎魚、獬豸、斗牛、行什(具體見故宮屋脊上的小獸-見證紫禁城600年的繁華與沉?。?。
圖2 太和殿正脊兩端的正吻
圖3 太和殿垂脊上十個脊獸
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,稱為丹陛,俗稱月臺。月臺上陳設日晷、嘉量各一,銅龜(圖4)、銅鶴(圖5)各一對,銅鼎18座。龜、鶴為長壽的象征。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,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,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。殿下為高8.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,周圍環(huán)以欄桿。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,每逢雨季,可呈現(xiàn)千龍吐水的奇觀(圖6)。
圖4 銅龜
圖5 銅鶴
圖6 千龍吐水
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。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,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。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,下部浮雕云龍圖案,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。殿內金磚鋪地(因而又名金鑾殿,圖7),金磚表面淡黑、油潤、光滑、锃亮,歷經幾百年依然光亮如初(金磚的具體介紹見故宮宮殿內的金磚是金子做的嗎?)。殿內設置有做工最講究、裝飾最華貴、等級最高、雕鏤最精美的髹金漆云龍紋寶座(金鑾寶座),它設在大殿中央七層臺階的高臺上,后方擺設著七扇雕有云龍紋的髹金漆大屏風。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.00m的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巨柱,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,使圖案突出鮮明。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:寶象、甪(讀lu)端、仙鶴和香亭。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;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;仙鶴象征長壽;香亭寓意江山穩(wěn)固。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。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,龍頭下探,口銜寶珠(圖8)。
圖7 金鑾殿內景
圖8 藻井
太和殿建筑宏偉壯觀,裝飾富麗堂皇,是我國古建筑中等級最高、規(guī)模最大、最宏偉的宮殿,象征了皇權的至高無上,展現(xiàn)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藝,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。
這期就到這了,我們下期再見。歡迎大家多多評論、多多關注和轉發(fā)啦?。?!